溫拌瀝青混合料技術:降溫不降質(zhì) 路面更“綠色”
你是否曾注意到,在瀝青路面攤鋪現(xiàn)場,頭頂烈日炙烤,腳下是140至160攝氏度的瀝青混合料,工人們揮汗如雨地進行攤鋪作業(yè)。我國80%以上的公路和城市道路為瀝青路面,其中95%以上應用了熱拌瀝青混合料技術,施工時瀝青混合料的拌和溫度需達到160至180攝氏度。熱拌瀝青工藝不僅需要耗費大量的加熱燃油,而且會產(chǎn)生溫室氣體和瀝青煙等。
現(xiàn)在,一項新的綠色公路施工技術——溫拌瀝青混合料技術正逐步得到推廣和應用。運用這一技術,可在保持瀝青混合料良好性能的前提下,將施工溫度降低40至60攝氏度,有效緩解熱拌瀝青混合料工藝帶來的環(huán)境問題。
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50%以上
溫拌瀝青混合料技術是名副其實的高節(jié)能、低排放的低碳鋪路技術。降低瀝青拌和所需溫度,可節(jié)省燃油消耗20%至30%,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50%以上,減少瀝青煙等有毒氣體排放80%以上。舉例來說,一個年產(chǎn)60萬噸瀝青混合料的攪拌廠,若生產(chǎn)的混合料50%為溫拌瀝青混合料,可節(jié)省燃油450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700噸,節(jié)能減排效果顯著。
從2005年開始,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綠色公路建造技術創(chuàng)新團隊就已著手進行溫拌瀝青混合料技術的相關研究。通過對國際溫拌瀝青混合料技術進行分析,研究團隊將重點放在基于表面活性平臺的溫拌法和有機添加劑溫拌法兩種方法上。2014年,“溫拌瀝青混合料應用技術研究”獲得中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溫拌瀝青混合料技術的關鍵在于,在不損傷路用性能的前提下,降低瀝青混合料在較低溫度下的拌和黏度。通過在瀝青混合料的拌和過程中加入溫拌添加劑等技術手段,使其黏度降低,從而實現(xiàn)瀝青混合料在較低溫度下進行拌和并壓實成型。我國應用較多的基于表面活性平臺的溫拌法,就是通過加入表面活性劑,在瀝青內(nèi)部形成許多細小的液態(tài)微粒,這些液態(tài)微粒能起到潤滑作用,從而降低瀝青混合料黏度,便于拌和。
十多個省市成功應用
2005年9月,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綠色公路建造技術創(chuàng)新團隊鋪筑了我國第一條溫拌瀝青混合料試驗路。
2009年,溫拌瀝青混合料技術應用于北京長安街路面大修工程中,并獲得了北京公路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隨后,溫拌瀝青混合料技術更是進一步在全國推廣。目前,該技術已在北京、上海、河北、江蘇等十多個省市的公路、城市道路瀝青路面的建設和維修養(yǎng)護工程中得到成功應用。
近5年,研究團隊還開展了機械發(fā)泡型溫拌瀝青混合料施工工藝及路用性能研究。在瀝青混合料拌和過程中,研究團隊用專用機械設備生產(chǎn)黏度較小的泡沫瀝青替代熱瀝青,直接噴入攪拌缸拌和,降低瀝青混合料黏度,從而實現(xiàn)溫拌。采用該工藝鋪設的路面,其混合料生產(chǎn)成本與普通熱拌瀝青基本持平,具有更大的推廣價值。
轉(zhuǎn)自中國交通新聞網(wǎng)